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学术活动>我院组织参加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我院组织参加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发布时间:2019-05-16来源:省住建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作者:刘斌全

2019年5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在上海顺利举办。本届论坛以“规划重构、业务重组、数字重塑”为主题,旨在探讨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来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编制与实施监督的路径与方法。
我院组织参加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2019年5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在上海顺利举办。本届论坛以“规划重构、业务重组、数字重塑”为主题,旨在探讨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来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编制与实施监督的路径与方法。为加快我院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智慧规划能力,由邱衍庆院长、王浩副院长带队,并组织选派各科研、生产部门的16位技术骨干一同参加了此次院外学习。
        本届论坛为期三天,共设立5月8日的培训专场、5月9日的主会场和5月10日的13个主题会场,超过120场精彩报告,针对规划行业转型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现场

        一、培训专场


        5月8日下午进行的培训专场从自然资源与规划业务建模、自然资源与规划应用系统、自然资源与规划数据建库技术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等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从智慧化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评估、监测、预警等流程化运作方法。


        二、主会场


        5月9日进行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主会场宣讲,从国土空间治理、智慧化变革与社会关系、智慧城市建设与治理、海陆统筹、自然资源信息化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规划信息化技术路径等多个方面展开。 


        三、专题会场


        5月10日,共有13个专题会场开讲。其中,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探索与实务、实施与监督:规划的治理使命等专场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充分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实施框架;大数据支持的空间规划方法技术创新、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基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智能管理:理论·技术·实践·反馈、数字化重塑·新技术等专场则从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的创新角度出发,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应用的实践与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和规划业务融合的信息化实践、信息化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等专场则更多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审批、实时评估以及动态监测等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相关的多方面内容。


合影留念

        附-参会人员培训心得:

        规划设计一所钟烨:国土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与传统城乡规划的思路有所区别,国土空间规划要有  “多规合一”的系统思维,重点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合一,统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横向上,统筹全域陆海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纵向上,与不同尺度国土空间管理事权相匹配,结合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定量分析及大数据应用方面,尹稚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规划界的智慧变革,在国家层面通过经济、人口数据实现对全域城镇化水平的监测评估分析;在区域层面可对都市圈范围和空间结构进行识别、发展阶段分类、产业结构分类等;在地市层面对产业结构演变、园区活力、公服设施情况进行分析。林坚教授强调对陆域与海域的统筹考虑,重点协调好陆海的边界划定、规划分区、功能调整以及管控规则等。贾克敬所长重新解读“双评价”内涵,认为双评价并不万能但又不可或缺,提出“三导向五要素”的指标体系,认为承载能力评价是双评价的关键所在,应当着重关注某地区最大制约的短板资源环境要素。杨俊宴教授介绍了用于城市设计的数字化三维空间平台,创造性地在三维模型中融入大数据,从而有效指导城市的设计与实施。钮心毅和王德教授以及同济的其他研究学者,通过手机信令数据、POI、签到数据、图片绿视率、开放空间实达性、高德交通拥堵、用户评价、空气质量污染浓度等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可能性。龙瀛老师一反以往大数据分析的议题,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技术应用的十点认识,启发我们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大数据应用重点与思路再思考。对于IBM、高德、腾讯云、联通等机构的主题演讲,我也更进一步从跨界的角度来突破规划固有思维,认识到更多的数据应用方向。
        通过本次规划信息化年会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国土空间规划已至的今天,针对大数据定量分析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向更加明晰,思路也更加开阔。在加下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既有的大数据应用应当更有针对性地解释城市、社会、生态等空间问题,更精准地指导于空间规划,让规划的明天更加美好。

        城市设计所鲁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评估方法的三个思考

        结合目前的工作研究内容,我主要关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评估方法的相关议题,并对此有一些思考和心得。
        一、做好四个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建立在对新的规划体系要义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之上。一是理解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发展要求,深刻认识生态安全与环境的突出问题,把生态修复、空间资源有限合理利用放在规划的突出位置。二是理解国家治理要求,落实上位治理要求,明确管控分工安排和政策措施,设计好规划传导,做管用的规划。三是理解城市管理诉求,提升发展理念和规划管理水平,做好用的规划。四是理解共建共享作用,规划标准准则和城市建设理念要具有本地特色,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规划蓝图和向社会公开透明的规划成果,优化提升规划实施效果和管理效率。
        二、把握好规划体制创新方向。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充分把握好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创新的方向。一是切实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国土空间资源认识;二是切实转变“发展就是规模扩张”的空间发展旧模式;三是切实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并重的重要作用;四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监督新制度;五是建立精细化的城乡空间管理制度,实现高水平治理。
        三、用好智慧规划方法。
        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行业数据快速膨胀和汇集,应充分利用新型技术与国土空间治理现实需求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变。一是利用生态模型评估方法,针对关键生态过程,形成自动化、全流程的算法过程,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系统构建。二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城市空间映射在虚拟数字空间,并在数字空间中对城市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实现实时高效的监测、分析和预测。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精准识别和监测农业农村数据,实现精准扶贫、智慧农业、智慧公共服务等。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要求,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三区”智慧规划的优化途径。

        省住建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刘斌全:学习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向

        一、理解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过程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向进程,了解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实施框架,理解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过程,对未来在工作中实践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在为其三天的培训中,我重点学习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体系建立与管理、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智能技术、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思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等与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相关联的报告与课程,以期为后续智慧化规划实践打好基础。
        二、学习多种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
        这一次院外学习,选择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大数据支持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分析理论、方法以及了解大数据支持的空间规划方法技术创新,从城市人口规模测算、城市形态分析方法、居民出行分析、空气质量数据挖掘、城市用地效率和空间分析、交通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应用等方面深入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及未来发展路径,为自身更好地理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转向奠定了初步框架和未来学习的方向与规划。

        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王越:综合赋能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甄峰教授的报告——《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
        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带来新的社会流动性,包括跨越社会阶层的思想流、生态服务流,也包括具有一定可达性和强度的智能空间流,进而塑造出新的时空观和人地关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治理模式。如何发挥国土空间大数据作用、深化新技术应用、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和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是实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转型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已经开展较多的探索,技术层面也有很多实践,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然而依然存在三大问题:系统性的综合研究薄弱;从行为与活动视角的分析相对匮乏;缺少对新技术应用的整体性思考。
        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当是自然资源、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空间一体化的框架,是涵盖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制的全周期并且动态连续、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赋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盘考虑,应当构建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人为本是核心,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系统性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但并未唯一,在体制机制等尚未匹配下,适度的技术赋能很重要,但“过度”会让“赋能”变成“负能”。

        大数据中心李军锋: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是构智慧规划

        自然资源部成立,带来的职责的转变,明确了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和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用庄总规划师的话总结就是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是构建一个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
        为了实现智慧规划目标,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全流程中进行规划。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查评价,接入政务、互联网、物联网等方式采集国土空间全要素信息,形成一套大数据体系,面向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本底,统一实施底线和规划。除了数据本底外,为了支撑国土空间管理监测评估,通过广泛收集、逐步规规范国土空间所需指标、模型、算法、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只是库,建立指标库、模型库、推理库,利用规则引擎认知计算等技术进行驱动,在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等阶段进行智能化应用。为了规划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构建基于传导管控反馈体系,精准、精确、精细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有效传导和及时反馈。通过识别核心管控要素,建立与管控反馈机制配套的流程、规则,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下得去、上得来,能闭环。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在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监测、评估个阶段,实现数字规划和智慧规划。基于时下主流的轻应用、微服务的总体技术架构,构建以云支撑环境、数据驱动、微服务支撑的大数据平台,以支撑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规划监督等国土空间规划的各个阶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以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数字化生态位总体目标,以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工作协同化、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化为导向,构建一套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编制、精细实施、动态监督的信息化体系。
4298
Baidu
map